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独立之后,时任印度最高领导人尼赫鲁就挑起和平主义大旗,提出不结盟外交政策网上配资股票,企图将印度塑造成为“和平主义”和“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形象。但在之后的执政生涯中,尼赫鲁却并没有如愿将印度塑造成为“和平主义”和“不结盟运动领袖”,反而还被称为“披着羊皮的狼”。
尼赫鲁作为一国之首,真的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吗?
不结盟,顾名思义,就是印度不和别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尼赫鲁在印度独立前就多次强调印度将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印度独立后也多次强调。
1947年12月4日,尼赫鲁声明“我们不属于任何一个特殊的集团”,在1949年3月22日演讲时再次提到“我们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这里主要指的是印度不与大国集团结盟,不介入东西方冷战旋涡。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尼赫鲁依旧在印度国内宣扬“不结盟”运动,但其内涵已经演变为“不参加各国之间的军事结盟”,宣称“我们不期望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

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事实上是以发展中国家为重要依托的,我们国家也在其中。尼赫鲁积极推动“亚非团结”,借此凸显印度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表面上看,印度这是在积极为世界和平做贡献,但其实质是对美苏冷战的回避,不希望印度卷入大国争端(不站队,两边拿好处)。同时,尼赫鲁置身事外的立场也为印度日后利用两大阵营的矛盾谋取利益提供了条件。
尼赫鲁借助对“不结盟”政策的大肆宣传与苏联、美国等大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因为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关系暧昧,经常受到斯大林及苏联官方的批评,“尼赫鲁政府正在把印度变成英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宪兵”。为表示不满,苏联从经济上减少与印度的往来。斯大林评价“尼赫鲁的真正兴趣在于从西方列强对亚洲的冷战中追求印度的独立”。
随着苏联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及冷战格局加剧,苏联调整对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态度。当时苏联的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反制美国,战胜西方资本主义;二是遏制中国的发展壮大,因为苏联从朝鲜战争中看出中国的潜力,要提防中国在亚洲地区影响力过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将战略目标和外交势力突入不发达地区。正因如此,苏联领导人对印度的“不结盟”政策给出高度赞赏,还将尼赫鲁称之为“宝贵的朋友”。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印度更成为苏联在亚洲地区拉拢阵营的桥头堡。这段时期,苏联向印度展开疯狂的“友好攻势”——为印度提供经济援助。1955年苏联与印度签订贷款协定,支援印度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涉及钢铁、煤炭、电力、重型机械、冶金、水坝建设、炼油厂等多领域,仅1958年一年时间苏联就从印度进口了4900万美元的商品;1959年向印度提供了1.87亿卢比的贷款。
不仅如此,苏联还向印度提供贷款建设国营农场、种子农场,提供拖拉机等农用机械,极大推动印度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进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尼赫鲁与苏联领导人的关系也更加亲密,双方政府、高级官员之间进行了多次友好访问。

有苏联的帮助,且正值中苏关系恶化,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尼赫鲁自信心极度膨胀,个人政治野心逐渐凸显,提出“扩张政策”侵占中国边境领土,清除边境所有中国军队。原先印度只是在中印边界存在争议的地区进行军事侵占,当中国解放西藏后竟直接提出要侵占我们的领土。尼赫鲁彻底成为了“两面人”,一方面高唱和平共处,另一方面推行着危险的扩张主义。这种矛盾植根于印度独立后的民族主义狂热与尼赫鲁的个人政治野心。
当时中苏边界也时而发生摩擦,苏联领导人出于利益选择支持共同利益的印度一边,彻底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1960年7月,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印在军事方面开始合作。1961年,苏联向印度出售适于在中印边界地区修筑公路的设备及8架安-12型运输机。之后向印度频繁提供战机、坦克、导弹等武器装备,甚至答应帮助印度建立米格-21战机生产线。
与苏联关系亲密的同时,印度也并未切断与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联系,试图在两大巨头间左右逢源。这种策略确实为印度带来了实质性的利益,但尼赫鲁因此产生误判,认为印度有实力在南亚乃至整个亚洲扮演主导角色,自此开始在中国边境实施“扩张计划”。
正是在这样的多重因素导向下,印度从1961年开始侵略中国边境大规模设立军事据点,正式开始对边境的蚕食。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中国忍无可忍,一战让印度认清了自己的实力。从结果看,尼赫鲁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一再声明不与军事集团结盟,不做大国的玩物,在面临苏联的大批援助时却欣然接受,在苏联为扩大亚洲地区利益时站了边,虽然苏印并未签订明确的同盟条约,但印度在事实上成为了苏联的“小弟”。
以印度当时的实力和处境,1962年的失败是必然结果,双方士兵和指挥官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完全不在一个层级。而不是如尼赫鲁所想:现在美苏英等国站在我这边,印度作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中国不敢打,也打不过!

从军事素养上来看,印度独立后虽然保留了殖民时期的组织结构,但军官阶层与士兵严重脱节,士兵大都来自印度的底层,不仅缺乏系统训练,战斗意志也很薄弱,高级将领中有一部分完全没参加过实战,负责印军前线作战的考尔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中国的部队更加重视对战士的基础训练,对军事训练进行严格管理,战斗力远远超过印度的“民兵”部队。当时与印军作战的主力部队还是我西藏军区,常年高寒山地训练,对高原作战的适应性远超印军。
从战斗经验来看,印度陆军最后一次大规模作战是1947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此后十几年间印度几乎没有任何大规模战役。实战经验的匮乏使得印军在作战过程中无法应对突发情况,在瓦弄一战时,印军第4师遭遇袭击后成建制溃逃。反观中国军队,朝鲜战争结束还不到十年,作战经验丰富,参战部队部分是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兵,曾在长津湖、上甘岭与美军血战,更加了解现代战争,战场反应迅速。
从武器装备来看,印度陆军主要装备的步枪为英国在一战中设计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从我军缴获的印军装备看,印军所使用的武器十分杂乱,有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荷兰等很多国家的,且大都是一战后的淘汰品。
印军使用的轻机枪是仿造捷克的,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谢尔曼”,唯独有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就是空军为数不多的战机了,但空军不敢参战,只是出动运输机用于向前线运送物资。
反观我军武器装备,已经领先了印军一代或半代。我军参战部队主要装备的步枪为自行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40火箭筒(RPG)等武器性能也优于印军。

从高层决策看,印度尼赫鲁的决策失误是导致印度失败的重要原因。面对我们的一次次忍让,尼赫鲁自认为印度实力强大,并未进行太多防御准备,以至于在我军进攻时,印军士兵毫无防备,短暂回击后就迅速溃散。同时,指挥印军前线作战的考尔也无真才实干,导致印军前线部署一片混乱。我军当时已进行军事改革,管理层级明确,将领们也都身经百战,采取的“穿插分割、迂回包抄”战术将游击战经验与正规战结合,印军每次都被打得措手不及。
从现实条件看,中印边境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战场,印军士兵不适应当地缺氧、高寒的气候;没有公路,后勤只能依赖骡马运输,非战斗减员率高达30%。后勤运输的不足直接导致坦克等大型装备无法投放至印军阵地,且运输受限,印度士兵每人能使用的弹药也十分有限,每人仅配发50发子弹。
我军在1962年10月战斗爆发前已经在中印边界地区修建了公路,后勤物资可通过青藏铁路从全国运送至边境,炮弹供应量是印军的3倍。在后勤的有力支援下,我军炮兵部队当时在克节朗河谷地区实施了精准火力覆盖。后勤方面的提前规划准备是我军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
事实证明,尼赫鲁所设想的平衡外交只是泡沫,在战争爆发时,美苏两国都在考量印度的价值,并未真的把尼赫鲁当作同盟,左右逢源的尼赫鲁自此大国梦碎。大国外交需要清醒认知,只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才是坚实的后盾,而不是左右逢源。
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